中国继可燃冰后,再攻克石油中的“稀土”,美国或嗅到新能源危机
能源一直以来是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的主线,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就是能源利用的进步史,中国传说中燧人氏钻木取火,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下神火,都在说明人类一直以来对光明和能源的探索,从草木到煤炭,从煤炭到原油,从原油到新能源......,而新能源又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等。
但现在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说是越来越少,所以很多国家都在积极的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以前的传统能源。
如果说,历史上的中国错过了蒸汽机发明带来的工业文明及海洋文明,那么,在现在全力提速的能源科技时代,中国勤劳智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则实现了许多重大领域的突破。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绿色环境、清洁新能源的探寻,还是对传统能源的升级和利用,中国企业无疑走在了前列,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联合国环境署(UNEP)报告显示,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
而就当市场还在为世界多国的原油产量和油价喋喋不休之际,中国相关能源企业或已占据新能源高地,并创下了全球绿色能源之最,实现了众多重大传统能源技术和新能源领域的突破,并确保这些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像核电能在中国很热,但目前,美国的核能公司前景却暗淡;再比如,可燃冰这一技术,中国已领先美国日本等国外公司,同时,中国对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应用也非常广泛。
要知道,可燃冰开采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特别在新能源领域,可燃冰就被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因为,可燃冰可直接燃烧,能产生比煤、石油、天然气等高出数十倍的能量,还没有燃烧残渣生成,更是被视为人类最有希望的新能源。
所以谁先掌握可燃冰,谁就将在未来获取清洁的新能源经济增长动力,而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掌握可燃冰试采核心技术的国家,并将要正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目前事情的最新进展是,据俄媒RT数周前报道,中国科学家已经邀请俄罗斯专家在南中国海海底勘探可燃冰的沉积物。
同时,中国对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中国将在36000公里外的太空建太阳能发电站,据《科技日报》2月报道,中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已在内陆城市重庆启动建设,根据计划,将在2030年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国家,并助力中国的深空探索计划。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中国预计还将在几十年内建成世界上首座用于发电的稳定燃烧“人造太阳”项目,并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在新能源的探索上又有了新进展,目前,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攻坚各个技术难关,专家估计,聚变能商业化有可能在30年后实现。
要知道,中国的这项技术来之不易,相关资料显示,这场“旅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已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分析认为,这是世界能源史上继煤炭和原油被开采使用之后的又一次新能源变革,同时,这或许也是投资者所面临的战略投资机会之一,并将成为继高铁、C919大飞机、华龙一号后,另一张“国家名片”。
不仅于此,在传统能源探查领域,在中国的石油开采技术提升下,新的油气资源也在不断增加,而这些大油田的发现无疑为打造新的战略能源储备增长奠定了基础,并对降低用油成本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意义。
据新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在5月份发布的消息显示,新疆油田首个千亿立方米油气田再次新增一口日产气量7.7万立方米的高产气井,而该油气田也是新疆油田公司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发现的第一个千亿立方米整装气田,再稍早前,据中国石油大港油田3月称,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官东地区新增一个亿吨级的增储油场。
而就在这个时候,媒体又传来最新进展消息,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近日发布消息称,借助“新一代浅层稠油、超稠油开发技术”,目前公司稠油累积产量已突破1亿吨,实现新增可采储量2亿吨,并建成了中国最大的优质环烷基稠油生产基地,而这普遍没有被读者朋友们重视到的是,环烷基稠油更是被誉为石油中的“稀土”,是国家经济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战略性原材料,环烷基含量大于50%的优质环烷基稠油仅占0.15%。
事实上,在全球稀土金属市场,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而美国企业更是依赖中国约80%的稀土供应,而事情的最新进展是,据海关6月10日数据显示,中国5月出口了3639.5吨稀土,低于4月的4,329吨,分析认为,中国的稀土卖家正在减少和降低对这一战略资源的出口,而美国企业一旦无法获得源源不断的稀土,美国的高科技及一系列战略产业都将面临生产停滞,包括激光和雷达。
而以上这些多个全球能源之最,同时,中国能源企业、工程师及科学家们对新能源孜孜不倦的探索,还是传统能源的技术升级可能已让美国等国的传统能源工业感受到了新能源时代的危机,分析认为,这些创新和突破堪称历史性的时刻,而这些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能源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用油和用气成本及环境保护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完)